冷鏈物流政策不斷加碼
2020年以來,政府對冷鏈物流的政策意見出臺非常密集,對冷鏈物流建設發展密切關注,主要涉及冷鏈物流基地的發展、冷鏈質量安全管理、推進農產品冷鏈設施建設等方面,一系列政策意見的出臺都給中國冷鏈物流行業的發展帶來比較好的政策環境。
2021年12月12日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要求布局建設100個左右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 2022年1月11日 國家發改委印發 《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對“十四五”時期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布局建設作出系統安排 2022年2月18日 供銷總社發布《全國供銷合作社“十四五”公共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專項規劃》,明確“十四五”期間,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將建成600個縣域產地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100個農產品冷鏈物流樞紐基地、200個城市銷地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 相關政策的密集出臺,意味著國家對冷鏈物流發展的關注度與日俱增,同時開始著手于市場的規范管理,在此背景下,冷鏈快遞企業切割冷鏈物流蛋糕必將呈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之勢,同時,通過各個產業的實際發展變化,為從業者、服務對象以及整個產業打造欣欣向榮的新生態。 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增長迅速 冷鏈一直被視為物流運輸行業的“金字塔塔尖”。在傳統電商快件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快遞企業加速拓展生態鏈,而冷鏈幾乎成為每一家快遞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 當前,冷鏈物流市場蓬勃發展呈現出新特征,在物流供給規模增大和需求多樣化的帶動下,不同品類、不同來源產品的冷鏈物流發展細分加快,差異化服務增多;在生鮮電商、自采直銷等新業態助推下,食品冷鏈物流形成產地放射、中心城市匯集的形態,這些都在向市場說明,中國冷鏈物流市場擁有極其燦爛的前景。 目前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增長迅速,由2016年的2210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117億元,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到2022年,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4500億元。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生鮮配送需求的爆發,需求空間全面打開,加速了冷鏈物流的發展,速凍、即食食品的需求量大幅上漲,社區團購、線上買菜的采購方式逐漸普及,從而使得冷鏈城配及其配套等迎來發展機遇。 同時,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農村地區將釋放出巨量消費和投資需求,下沉市場也是拉動內循環的重要引擎。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巨頭及蔬果平臺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紛紛宣布將在農產品核心產區布局物流中心,讓更多的縣域物流中心具備農產品上行的物流服務能力,冷鏈下沉將是大勢所趨。 我國冷鏈物流的現實短板 從需求端看,我國冷鏈物流服務呈現高度定制化和個性化,訂單具有分散和非標的特點,尤其伴隨著末端生鮮零售場景的多元和碎片化,冷鏈運輸的要求日趨嚴格。時效方面,隨著生鮮電商、新零售等新行業的爆發,各類客戶對冷鏈物流的輻射半徑和時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本與技術要求方面,冷鏈物流企業屬于典型的重資產業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投入。標準化程度方面,由于上游本身缺乏標準化、運輸過程存在斷鏈等問題,基礎設施不完備和行業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導致行業標準化程度較低。自動化程度方面,由于自動化設備落地成本較高,且多數冷鏈物流服務有鏈條斷裂、流通率低的問題,導致全鏈路的可視化和自動化難以實現。 這也是為何我國冷鏈物流的市場空間很大,但目前規模效應還極為有限,更沒有一家公司處于絕對統治地位。因此,未來必然會出現并購重組等整合行為,快遞企業要想抓住機遇,必須增強其資本能力、進行橫向和縱向的聯動,打破固有的傳統快遞思維模式,從流通產業的角度進行考量,全面整合運輸資源能力以及扎根產業的深度。 一方面,實現與現有業務模式的兼容。一些快遞企業還未與當地產業進行融合,只是承擔運貨商的角色,而冷鏈需要介入當地資源,因此加快網點轉型、加速上下游企業聯動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冷鏈物流對全程每個環節都有嚴格要求,在車輛、冷庫、信息系統建設等方面投入較大。當前,大多數快遞企業的處理中心,都缺乏冷庫這一硬件。而預冷作為一種預貯處理方式,是農產品低溫冷鏈貯藏運輸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預冷庫建設成本高,尤其是農產品需要的氣調庫,比一般的冷藏庫成本更高,也是需要快遞企業加大投入的一環。 除此之外,相對于傳統物流,冷鏈物流在每一個環節上對于技術的要求更高。事實上,冷鏈物流的核心不完全是“冷”,而是“恒溫”——不同的產品需要不同的保存溫度。而這些硬件設備、技術,大部分快遞企業都還尚為欠缺,更為值得關注的是對冷鏈物流發展專業型人才資源的儲備也仍不足。 國內冷鏈物流仍將是風口行業 隨著中國的消費規模不斷擴大、消費結構升級,用戶對于冷鏈流通商品的需求也在持續增加。冷鏈物流行業將會整合業務垂直細分化,無論是在倉儲或者是運輸的各個環節、第三方供應鏈服務以及其他附加服務等都在不斷使行業快速發展并趨向成熟。未來的幾年,國內的冷鏈物流行業仍然將會是風口行業。
中國冷鏈物流行業標準化建設 中國冷鏈物流行業產業鏈上游指冷鏈設備制造商,包括冷庫冷藏設備制造商,例如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節流閥等核心設備和運輸車輛制造商,例如冷藏車運輸工具。中游指冷鏈食品加工、配送、銷售三個環節。食品加工包括制冷和加工兩方面;配送中心有三種配送方式,分別是冷藏車制冷低溫配送、干冰為主的低溫配送和蓄冷材料的低溫配送。銷售商是指生產商、批發商和銷售商共同完成的銷售環節。下游是需要冷鏈服務的消費者人群。 冷鏈物流的標準化建設,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既要考慮物流行業本身,也要追溯到上游產業。冷鏈物流企業能夠控制的倉儲、配送、車輛設備、系統等所有工具的改造,都要依托于上游的產品來進行調整。運輸環節越多,標準化難度越大。此外,冷鏈物流同樣是依托物流行業大背景的,因此其標準化也必然要在物流行業標準化的基礎上完成。匯聚社會資源,兼顧投資者、消費者、生產者等各方利益,共同推動冷鏈快遞健康發展。 冷鏈物流是民生工程,其發展軌跡快慢主要取決于消費者的需求程度,以市場為主導,會最大化激發冷鏈物流企業的市場活力和創新能力,倒逼淘汰不規范和落后的冷鏈物流企業。針對冷鏈快遞的研究要放開視野,放到大物流、大快遞角度進行思考,因為在冷鏈領域物流與快遞的界限將更加模糊,競合趨勢也將更加明顯。